大明莽夫-明末三大谜案之一:一根枣木棍子,毁了两个太监和一个莽夫
- 话题: 大明莽夫
- 2023-11-18 21:33:33
- 作者:书齐人散
1615年5月初四傍晚,寂静的明皇宫外,一个莽夫猫着腰,慢慢接近宫殿的门口。
他环视四周,发现没人,一步跨过宫门,快速来到太子的寝宫“慈庆宫”外,只见门口有两个太监正依偎在门廊上,微闭着眼睛打瞌睡。
莽夫二话不说,掏出怀里的枣木棍,对着太监一顿砸。太监们被吓得连滚带爬,还大喊求救:“来人啊!有人闯宫啦!”
宫里众人听到叫声,赶紧出来擒贼,只是他们谁也没有料到,这次闯宫事件,最后竟然变为明末三大疑案之一。
01
很快,莽汉便被皇宫的卫士制服,但他嘴里却一直大喊着:“我要打小爷!打小爷!”
老百姓冒然闯入慈庆宫,这可不是小事儿,没过几天,宫里便开始对此人的审讯。然而,接下来的三次审讯,让这个案件变得扑朔迷离,甚至到现在,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从提审中得知,这个莽夫叫做张差,明代蓟州井儿峪人,砍柴贩卖为生。时年三十五,父母已双亡。他身高体壮,又因做农活日日锻炼身体,因此一两个人是按不住他的。
他平日里无所事事,砍完柴就回家睡大觉,和别人也很少有交流。这样的一个平常人,怎么会出现在京城的慈庆宫门口呢.
慈庆宫是明朝太子朱常洛的居住地,张差所说的“小爷”,就是指当朝太子朱常洛。
高高在上的太子,和一个平常的莽夫会有什么过节,他怎会不惜代价来到皇宫行凶呢.
就在大家都急于想搞清楚原委之时,万历皇帝却表现得很奇怪,自己的儿子差点被打了,他这个一朝天子居然迟迟没有下令彻查,而是选择了沉默,在群臣一再催促下,才下令调查此案。
五月初六,御史刘廷元来到牢房,要提审张差。张差被衙役押解到了刘廷元的面前。
只见他摇摇晃晃走了过来,眼神迷离,嘴里胡言乱说:“这里是哪里.这位爷是谁啊.我是谁啊!”疯疯癫癫说完,就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起来了。
这架势,一看就是一个疯子。
刘廷元看着眼前的这个人,心里在打鼓,他不知道,就这么一个人,为何要独闯慈庆宫呢.闯进来对他有啥好处呢.不过,既然提审了,还是先例行公事地问问吧!
结果不出所料,啥也没问出来。这让他很失望,但也没办法。然而,在庭上他捕捉到了一个细节,这让他感觉到,这个人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02
原来,衙役押走张差的时候,他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下,脸上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刘廷元意识到,这家伙很有可能在装疯。
于是,刘廷元把这次审讯的结果,和他所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万历皇帝。皇帝一听就怒了,这么个小人,居然敢在这里装疯卖傻,岂能饶过.必须严加拷问!
五月二十日,刑部再次提审张差。刑部提审可不是闹着玩的,一阵皮肉之苦,硬生生地把张差的疯病给“治”好了。
张差抚摸着屁股,他艰难地说出了“实情:他是来“上访”的!
原来,他一直在老家以砍柴为生,这一天,宫里的官差李自强和李万仓找到他,要强行拿走他辛辛苦苦砍下的柴草,去修建黄花山的宫殿。
张差不从,于是两名官差就下令,一把火把他的柴草全部烧光。看着自己一年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就这么没了,张差气得直哆嗦。
张差只好去找官衙报案,可官官相护的官衙,直接把他当作疯子赶了出去!不得已,他决定去京城喊冤。可他在京城无亲无故,也不认识路,不知道去哪里喊冤,就闷着头来到了慈庆宫。
第一次到京城的他,东西南北还摸不清楚,是怎么撞到了慈庆宫的呢.原来,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公公模样的人,看到他是外地人,就拦住他进行盘问。
后来,张差把情况告诉了那位公公,公公听完诉苦,很同情他的遭遇,表示要给他指明条路。公公对他说,要想诉求成功,那就去闯慈庆宫,还顺手给了他一个枣木棍子。就这样,他来到了慈庆宫门口。
审讯到了这一步,似乎一切已真相大白,于是,刑部提出建议,以“向宫殿射箭扔石头伤人”的罪名,判张差斩首。
这个时候,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寀走进公堂,说了一句:“稍等,这里有不同的供词。”
03
原来,王之寀曾经提前去秘审过张差,他发现张差年轻力壮,根本不像疯子,于是想试探他一下,他对张差说,如果不如实招供,就要加刑!
而张差却毫不在意,王之寀继续给他施压,可张差还是一副蒸不烂煮不熟的样子。
王之寀无奈,只好使出最后一招,如果不说实话,就不给张差饭吃。这一下,张差被吓住了。他已经被饿了许久,看着狱卒端来热腾腾的饭菜,他开始动摇了。
只见他低着头,小声说了一句:“我不敢说啊!”王之寀一听,知道其中一定有大问题。在他再三逼问下,张差终于开口了,这时供词出现了另一个版本。
张差说,他在乡下遇到一个公公,说是只要他跟着来京城办事,事成之后会分到30多亩地。他贪恋这些好处,就跟着来了,后面才知道此行的任务,是要去慈庆宫见人就打,打人后即使被抓,也会安排人来救他。
那天傍晚,是另一位公公带他经过厚载门,走到了慈庆宫,这样他才有机会拿枣木棒打人。
听完这些供词,刑部的提审官傅梅脸色一下子变了,他赶紧站起来往大门走去,还边走边说:“不能再继续问啦!”
原来,这个案件牵扯到了宫内的“国本之争”。
当时,万历皇帝心目中的太子人选,并不是长子朱常洛,而是他最宠爱的郑贵妃之子朱常洵,可如果依他的喜好,便打破了立长子为储君的传统惯例。
因此,他这样的想法,被群臣所反对,而执着且较真的万历皇帝,却仍然不想屈服,他迟迟不立太子,和群臣们进入了拉锯战,这样一拖就是15年。
这么长时间的拉锯,让万历皇帝身心疲惫,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选择妥协让步,立了朱常洛为太子,这就是明末著名的“国本之争”。
从这以后,宫里似乎是风平浪静了。这次张差的出现,再次把“国本之争”的余温给点燃了起来。
04
据张差交代,安排他冲进慈庆宫里打人的两位公公,身份不一般。
这两个公公,一个叫做庞保,一个叫做刘成,均是郑贵妃身边的太监,他们出现在张差的供词里,让郑贵妃的处境相当被动。
郑贵妃看到朝议如潮,晚上也睡不好觉,心里一直在打哆嗦,跑去找万历帝哭诉辩解,说这些事情她一点也不知道。
万历帝当然想护着她,但无奈群臣已经开始要求彻查这件事情,唯一能解救她的方法,只有“当事人撤诉”啦!
郑贵妃不得已,只能跑去找太子求情。她一再重申,这个事情不是她干的,请太子手下留情。太子过了两三天,才给她回话,表示只需要惩治张差就好,不再追究其他人的责任了。
按照常理,太子遭遇到了威胁,一定不可能放过背后的指使之人,毕竟如果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可能就真的会伤及太子的性命。
但是,这一次太子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一直是一个谜。
五月二十九日,张差被处决。而庞保、刘成拒绝承认主使张差闯宫,万历帝下令动刑,结果两个养尊处优的公公,不堪重刑纷纷身亡。
郑贵妃到底是不是幕后主使,还是太子自导自演的“苦肉计”,随着两个太监的死亡,成为明末三大谜案之一:梃击案。
05
这次事件,大大地削弱了郑贵妃的势力,她再也无力去抗衡太子。
而万历皇帝原本还想着有朝一日废除太子朱常洛、另立朱常洵为太子。可经过这次事件,他彻底失去了信心,心灰意冷地放弃了这个想法。
本来“国本之争”就已经让万历皇帝身心憔悴,经历此案件之后,他认为身边没有人能明白他,他也不敢再信任任何人。
于是,他开启了怠政模式,长达20年没再上朝,这个做法创造了中国历史之最,自此,辉煌一时的明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而作为莽夫的张差,万万没想到,只因自己一时的贪念,居然成为大明王朝衰败的起笔。这个“梃击案”,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有人说,是因为郑贵妃与皇太子的和解,才使得梃击案迅速划上句号。而“梃击案”真正的幕后指使,你觉着会是谁呢.
参考资料:《扑朔迷离梃击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根利,文史知识2021年第6期。
作者:力哥
编辑:江陵
《明末三大谜案之一:一根枣木棍子,毁了两个太监和一个莽夫》由会员书齐人散(非本站编辑)发布,侵权投诉邮箱:2532939301@qq.com,本站如收到投诉将立即配合删除该文章,并注销该会员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