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鉴赏  > 

不见天日-云南有座悬空寺,徐霞客将其称为“仰不见天日”

  • 话题: 不见天日
  • 2023-11-19 10:50:03
  • 作者:满腹书香

寺,在中国,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每当谈及寺庙,潜意识里的文化溯源便会把我们拉到中原地区那一座座名扬海外的宏伟殿宇:佛教祖庭白马寺、枫桥夜泊寒山寺、武学至尊少林寺……经年岁月,它们的故事深深印扎在陈年木桩之上,透过袅袅香火传承延续。

而在西南边陲的云南,也有一座古刹依悬崖峭壁而造,附绝壁、嵌危岩,远观仿若空悬在半空,令人诧异惊叹!此古刹名为宝相寺,亦称“云南悬空寺”。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世间善言佛说尽。” 登临宝相寺,方知这一说法毫不夸张。宝相寺是滇西著名佛教朝圣地。由明正统年间鹤庆土知府高论所建,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初为道观,后来佛教兴盛,除玉皇阁外,大多庙宇均祭佛像,成为一个佛道合流的场所。寺建在佛顶山高耸险峻的悬崖上,令人目眩,寺坐西朝东,进山门而至天王殿,大雄宝殿均层层升高,弥勒殿与玉皇阁则凌空建造在崖内,需从左右攀岩扶壁方能到达。

也正因为这座古刹位置险要,需要攀岩扶壁才能登上,故而古刹里僧人的食物与生活用品,都需要靠马才能驮上去。同时,也让部分游客望而生畏,保持了古刹幽静禅意的原态,如同深山一方净土,卧听世间动静之音。

而最让人欣喜的,莫过于山中随处可见的猕猴。这里的猴子极具规模,甚至比游人与僧人加起来都多,它们栖息在宝相寺、通明阁一带觅食嬉戏,注视着每一个来往的过客,从不惧人,如同山林守护者世代陪伴,不愿离去。

白语中,宝相寺称为“斗维姐”,汉语意思是“大佛地”。宝相寺由雄伟壮观的“一步望三殿”格局组成。三殿重建于上个世纪末期,即山门带天王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至今,宝相寺大门上依然悬挂着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大理通判黄元治书写的“宝相寺”三字大匾。而山门上也镌刻着晚清著名白族学者赵藩所撰写的对联:众生是有缘而来,切莫宝山空手; 我佛本无法可说,何须顽石点头。联中以流畅风趣的笔触,简单朴实的哲理,为无数善男信女、游僧香客指点迷途。

步入宝相寺山门,迎接香客的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大肚弥勒,两旁雕塑则是佛教王国里名气最大的“四大天王”。他们横眉怒目、凶猛威武,一身金盔金甲,威风凛凛……

观音殿内,端坐着白族俗称的“观音三姊妹”,即面目慈善的观世音菩萨,骑青狮的文殊菩萨以及坐白象的普贤菩萨。殿堂左右另雕有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生动写实,栩栩如生。

而观音殿后便是飞檐出阁的大雄宝殿,依崖附壁嵌于崖窟之中,殿顶的天然石崖上书有“法轮常转”四个大字,这是告诫世人此地为佛家弟子修行传法圣地,需谨言慎行。

立于大雄宝殿前,举头仰望,只见飞岩突兀、古塔凌空。头顶悬崖间的弥勒殿、玉皇阁、瑶 池观音阁、雨花台、神仙洞、通天梯、九十九台等建筑物皆依山崖之体势,就崖壁突兀而建,蔚为壮观。沿石壁攀岩而上,天梯石栈,百步迥回。此情此景,难怪有古人赞其为“宝相八景令人醉,引淂骚人几辈攀”。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旅居于此,被宝相寺的壮丽绝景所震撼,运笔赞曰:“巉石飞骞,古木参天,悬藤密箐,蒙蔽山谷。只觉绿云上幕,而仰不见天日;玉龙下驰,而旁不露津涯。帷仰见其上,盘崖居叠,云回幛拥,如芙蓉十二楼,令人目暄心骇。”

话题: 不见天日

《云南有座悬空寺,徐霞客将其称为“仰不见天日”》由会员满腹书香(非本站编辑)发布,侵权投诉邮箱:2532939301@qq.com,本站如收到投诉将立即配合删除该文章,并注销该会员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