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古代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 话题: 朝为田舍郎
- 2023-11-19 10:56:57
- 作者:一页楷书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社会王朝,一直以来都注重统治者如何选拔人才,而科举制度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方式。这一制度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升官入仕的机会,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
举孝廉 | 来源网络
科举制度的起源,史学家一直存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而有些学者则认为科举制度创立于唐朝。尽管科举制的创立时间有不同简介见解,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科举制度是汉魏以来察举制度的延续和改进。
察举制虽然强调选贤任能的原则,但在形式上却过于粗糙。
其一、这些人才是由地方官员考察,然后推荐给上级或中央,难免存在不公平的情况。
其二、举荐人才的标准多元杂乱,家世、德行、才学、功劳和名望等都可以作为评定人才的常用标准。
其三、天下之大,贤人之众,察举制不可能把所有的人才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人才被埋没乡野之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到隋唐时期,政府将举荐和考试更加紧密的结合,引入公开考试,从而形成了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 | 来源网络
1.隋唐初期:规模较小的开始
隋朝时,科举制度初现端倪,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诏诸州举贡士人按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分别荐进,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诏令荐人,分为十科。大业五年(609年)又诏诸州荐人,分为四科。但没有明确的规定。隋代分科选举共三次,都是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没有定期举行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这时候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还有点察举制的痕迹。
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诏令,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武德五年(622年)唐朝的诏书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自此正式确定了士人“自举”、“自进”的制度。标志着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制度的诞生,从而开启了科举制度的正式发展。
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
一、投牒自应,读书人都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先由官吏推荐(与察举制的根本区别)
二、考试定期举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
三、严格考试,举人及第、落第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来决定
正因为隋代选官制度,不具备上述这三个特点,所以很多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在唐朝,而不是在隋朝。
2.唐朝:扩大名额,吸收寒士
唐朝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唐太宗尤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扩大了录取的名额。此外,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唐代不仅让更多的人参与考试,科举还不分世庶,允许平民与穷人参加,向全社会开放,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发展。
3.宋代:进一步发展和精细化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弥封、誊录,是北宋对科举制度进行的最重要的改革。弥封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记录封贴起来,又叫做“糊名”。但是,在考生姓名弥封后,考官仍能认出笔迹,于是设置誊录院,殿试卷子一律派专人抄录,然后试官审阅,此后省试、发解试也次第推行誊录制度。
宋朝还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宋朝平均每年取进士数是唐朝每年取进士数的十几倍。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仅进士一科取人近万名,平均每年达四百五十余人。唐朝总共取进士总数才六千多人。虽然后来的宋仁宗对进士名额做了限制,规定每科不超过四百人。但按三年一科算,平均每年仍达一百三十多人。
由于宋代进士录取额是唐代的十多倍,为了安插众多科举入仕者,宋朝大幅增加官僚数量,两宋的官吏队伍空前庞大臃肿,行政效率低下。由此形成后期封建社会的一大普遍弊端,即严重的冗官问题。
4.元代:差异化录取
从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灭金,到延祐元年(1314年)元朝开科举,北方的蒙元统治区域内长达八十年之久停废科举,这是整个中国科举史上最长的一次中断。
元朝的民族不平等制度,在科举制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元朝殿试结果分左、右两榜公布,蒙古人、色目人五十名列在右榜(元代以右为尊),汉人、南人五十名列在左榜。左右两榜数量名义上相等,而汉人、南人的人口基数却比蒙古、色目人多出不知多少倍。名义上左、右两榜的第一名都算状元,但实际上只有右榜蒙古人、色目人的状元才算真资格,左榜汉人、南人的状元是不受重视的。蒙古、色目考生的试题难度低,考试也少一场,但授官职却比汉人、南人进士高。科举左右榜的目的是保护蒙古、色目人的民族特权地位。
录取出现了差异,使科举制度丧失了公平性。录取的差异主要是为了维持汉人、南人的录取比例,防止他们占有科举优势。
元朝的科举并未改变元朝官僚机构中绝大部分为蒙古、色目贵族和受提拔的胥吏占有的情况,这一点是元朝吏治比其他封建王朝更加腐败黑暗的基本原因。
5.明清:鼎盛时期和八股文
明清时代的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明清科举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明、清两代都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参加乡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地方学校的优秀生员,可以报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而国子监生则可直接选授官职。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科举制度进一步精细化并形成八股文。八股文成为标准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组成,不仅僵化,还远离实用,其唯一用途就是考科举,此外绝无实用价值。
至明清两代,科举达到极盛而自身的弊病也达到极甚。在一个专制、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学术、技术的影响,没有革新精神,一种既存制度或事物的演变过程常常不是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糟。
八股文 | 来源网络
孙中山曾评价:“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改变了官僚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兴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也不断显现,尤其是八股文的引入,使文化变得僵化并脱离实际应用。随着西方科学思想的冲击,科举制度也渐渐衰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最终结束了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
《古代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由会员一页楷书(非本站编辑)发布,侵权投诉邮箱:2532939301@qq.com,本站如收到投诉将立即配合删除该文章,并注销该会员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