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鉴赏  > 

步步封疆-从连连紧逼,到步步后退

  • 话题: 步步封疆
  • 2023-11-19 11:05:28
  • 作者:辞曲休书

比之强唐盛汉的张扬,明王朝在西域的经营可谓比较内敛,明朝前期,先后在嘉峪关外的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后内迁,在其故地又设罕东左卫)、赤斤蒙古、哈密设置关西七卫(羁縻卫)。

基本收复中原故土之后,于洪武五年,朱元璋派出东、中、西三路大军,北伐残元势力,三路大军中,中路徐达军是主力,东路李文忠军是奇兵,西路冯胜军做牵制配合。

北伐结果是,中路徐达军在岭北等地惨败,东路李文忠军战损严重,唯独西路冯胜军取得节节胜利,一路跨出嘉峪关,收复甘州、肃州、沙州、瓜州,占领除了哈密之外的元朝甘肃行省大部,由于西路军本身执行的是牵制漠北作战的任务,没有继续深入。

西路军的胜利固然离不开冯胜、傅友德的战斗能力,也与元军主要兵力不在这里有关,非但如此,元军自知不敌,还多次采取了躲字决,携拥民众而去,为西路军占领空城创造了天然条件。

胜利之后,冯胜做出了一件为人诟病之事,没有留下人员驻守甘肃各城池,就携带抢来的牛马羊等战利品班师回朝了。

“冯胜惧回鹘之兵,将甘州所葺城池、营房、仓库、转运米麦料豆二十余万石及军需尽焚之,弃城归,并宁夏、西凉、庄浪三城之地亦弃”(俞本《纪事录》)

临撤退之时,还焚烧了甘州的粮食和军需,甚至城池,也放弃了宁夏、西凉、庄浪三城,冯胜的这种“弃地”行为遭到了朱元璋的责罚(《明太祖实录》记载的主要理由是其纵容部属贪污),甘肃地区不同于蒙古高原,有很多适合农耕的土地,是汉、唐、元等大一统时代的西北经略核心,即便是孱弱的北宋,也曾经跟西夏苦争,设置过熙河路。

好在西征之后,北元核心势力退至更远的北方,朱元璋稳步在甘肃、青海一带逐渐建立庄浪、西宁、凉州、永昌、镇藩、山丹、甘左、甘右、甘中等卫所,稳扎稳打,把甘肃全境纳入中央管理体系。

不同于甘肃境内的卫所制,明王朝在嘉峪关外的西域之地,主要采取的是羁縻卫所制度,这些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汉族人口几乎很少或干脆没有,明王朝选择沿用元廷任命的当地首领为 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赐给敕书印记,掌管当地全部军民政事,此类官员一概实行世袭制度。

关西七卫中,哈密卫的地理位置最为重要,此地属于察合台汗国分裂出来的东察合台汗国范围,在明廷北伐中原时,他们正陷于与帖木儿的内战,无暇东顾。

明朝前期为何要建立关西七卫,是因为以哈密卫为代表,这里属于三方势力相争地区,北边紧邻蒙古高原的北元残余势力,东方与明王朝势力接壤,假如控制好河西走廊,以及延伸出来的哈密等地,可以截断北元与西域的联系,巩固明王朝的西部边境。

洪武十年,自邓愈、 沐英进军昆仑山后,其实曾经面对过更好的选择,也有一定机会达到汉唐的成就—经营西域。

此时的东察合台汗国在于帖木儿的纷争中元气大伤,内部还有沙州、 哈密等地的分裂势力,他们也是从东察合台汗国分离出来,后来被元廷利用来牵制东察合台汗国;北元势力已经退到漠北,种种条件看起来,假如继续深入哈密、吐鲁番,进入天山一带,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朱元璋却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只是因袭元廷的模式,继续善待这批东察合台汗国分裂势力,与他们合作,建立了关西七卫。这与北元的威胁、连年战争后的国内休养生息等现状是分不开的,当然也反映出朱元璋在一定程度上不重视西域的心态。

洪武十四年,哈密的统治者纳忽里在明廷经营甘肃的现实威胁下,主动派遣使者入京,纳贡称臣。此后十年,明军没有在河西地区掀起新的军事行动,认可了这种藩属关系。

十年后,纳忽里感觉明军不过如此,竟放胆主动提出在深入明朝境内的平凉、宁夏甚至延安、绥德等地区开展互市,这就有些让朱元璋很是生气了,出兵攻陷哈密,纳忽里逃跑得快,没有被明军俘获,但经此一难,纳忽里很快老老实实继续称臣纳贡,明朝退兵。

哈密卫是永乐初期建立的,此时的哈密周边,明王朝早已先行建立了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等五卫,原先比较松散的藩属关系岌岌可危,当时的哈密统治者(肃王)纳忽里的弟弟安克帖木儿在帖木儿帝国和明王朝的双重夹击下,决定正式归附明王朝,派遣使者,请求赐封爵,永乐帝改封其为“忠顺王”。

永乐三年,刚刚归附明王朝的第一代忠顺王安克帖木儿死了,他的真实死因是被蒙古鞑靼部首领鬼力赤毒死的,此时的朱棣必须帮助刚刚归顺的哈密遴选出一位继任者,巩固与明王朝的关系。

朱棣手中有一个在他心目中十分合适的人,那也是一张攥在手里很久的牌。

这个人的名字叫脱脱,是安克帖木儿兄长的儿子。

《明实录》 载,永乐三年三月,“哈密头目遣使奏忠顺王安克帖木儿卒。命礼部遣官赐祭,诏以脱脱袭封忠顺王,送还哈密。脱脱,安克帖木儿兄子,自幼俘人中国。上即位 求得之,抚养甚至。及闻安克帖木儿死,无嗣。乃命脱脱袭封忠顺王,赐印诰、玉带、文绮,并赐其祖母及母文绮表里”。

《明实录》 里的记载比较含混,没有说脱脱的身世,到底是安克帖木儿哪个兄长的儿子,真实身份可疑,按照其它史料分析,他极可能并非真正的纳忽里和安克帖木儿家族的直系后代,他是在洪武二十四年间被明军俘获带回来的,他自幼来到中国,后来朱棣将他抚养,对待他颇为重视。

这种少年养成计划,我们还能从郑和那里看到影子,可见朱棣的用心至深和提前布局能力。

为了让脱脱能够服众,朱棣还贴心准备了让他携带了给祖母速可失里的礼物“文绮表里”,但朱棣的强行抢戏遭到了哈密王室的抵制。

脱脱一回哈密,就被祖母驱逐走了,原因不言自明,祖母不会不认自己的亲孙子。这种空降国王的方式非常不顺利,朱棣接到报告后,立刻下诏,责令哈密王室把脱脱找回,如若不然,明王朝将不会选择坐视不管。

在朱棣的恩威并施之下,脱脱得以复位成功。

但是通过这件事情,也让朱棣反思哈密的形势,他最终的答案是,仅凭空降兵脱脱的能力,哈密早晚不保,因此,设置“哈密卫”的想法就提上了日程。

次年,也就是永乐四年,朱棣正是宣布成立哈密卫,为了保证脱脱的安全,提高管控能力,他还专门又给脱脱的哈密忠顺王政府空投了新的两名空降兵—长史周安、纪善刘行,开始驻军,实行军屯,哈密卫诸官员皆受忠顺王节制。

严格来说,哈密所实行的王室和卫所的双重管理,是明朝前期卫所中的一个特例,哈密卫的地位要超过其他关西六卫,虽然仍属于羁縻卫的性质,但已经被纳入到了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体系之内。

自永乐初期设置哈密卫后,一直到天顺年间,哈密忠顺王对明朝的管理还是比较认同的,承袭方面也没有太多阻力和变数,哈密卫也默默发挥了西北屏藩作用,由于此地是西域通往明王朝的必经之地,也是首站,也承担着有效促进明王朝与西域各国交流的纽带作用。

到了天顺四年,哈密忠顺王卜列革去世,死前没有解决好嗣位的问题,历经7年,王位无人,明王朝先后两次册封,过程中都出现了问题,哈密群龙无首,被附近的吐鲁番数次侵略,成化十年,明廷派兵前往收复哈密,将领李文惧战,无功而返,为吐鲁番嘲讽。一直拖到成化十八年,才收复哈密。

弘治年间,吐鲁番再次攻陷哈密,震动明廷,于弘治八年终于在将领许进带领下再度收复。

但吐鲁番对明王朝的不敬却愈演愈烈,对哈密的渗入也无处不在,哈密王室在其威逼、诱惑之下,也产生了分裂,出于对明王朝保护不力的怨愤,有些部族径去投奔了吐鲁番。

正德九年,明廷任用彭泽总督甘肃军务,兼经略哈密,他竟然与吐鲁番统治者采用赎金方式,讨价还价,想赎回哈密,后来因甘肃守将陈九畴斩杀吐鲁番使者,后来事发,二人一同被投入大狱,此即“封疆之狱”。

明王朝的不作为反向助长了吐鲁番的气焰,他们不仅长期据有哈密,甚至将战火燃到了甘肃境内,嘉靖三年,甘州、肃州都遭到了进攻,河西走廊遭到极大破坏。

嘉靖四年,早已复出担任甘肃巡抚的陈九畴向嘉靖进言:

“为今之计,不如效仿光武闭关,以绝西域之贡。”

兵部部议后,也认为吐鲁番“且贡且叛”,应该干脆“闭关绝贡之”,防御好嘉峪关即可,让哈密自生自灭得了。

闭关之路也非一片坦途,而是历经波折,嘉靖六年开始,朝廷内部展开了一场思想大论战,就是否该放弃哈密卫,闭关自守多次交锋,直到嘉靖八年,巡抚甘肃都御史唐泽的意见终于被嘉靖帝采用。

唐泽的理由就是—哈密不易兴复,已成鸡肋,“请专图自治之策”。

就此,哈密“自治”,陷入“不闻不问”境地,之后的史书中,虽然偶也提到过“哈密卫”三个字,那也多半是指的原哈密卫三种族中内迁的人群,已经不是一个有关国防大计的地理名词了。

哈密王墓

明廷从经营哈密,到放弃哈密,也走出了一条伴随明王朝本身兴衰轨迹的道路。经营之初,哈密卫的确起到了巩固国防的作用,切断了北元残余势力与青海各部的联系,促进了明王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哈密起到的纽带作用,功不可没。

客观而论,以明朝中后期的国力,连稳固北方和东北方向的战争威胁都已经力不从心,对西北方向的经营策略也只能以被动防御为主,再加上哈密地区本身屡经战火,人心离散,人口流失,也失去了旧时藩篱的功能,被明王朝放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明朝对河西地区的开发和经营,也使得河西地区增加了人口,发展了文化,基本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为后世清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经营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当然,也提供了很多前车之鉴,那就是—与其被动防御,不如大兵压境。

参考资料:

胡小鹏:《哈密卫忠顺王脱脱身世及相关问题考述》

杨林坤:《明朝在哈密地区的施政论述》

董倩: 《明朝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营析论》

杨秀清: 《试论明朝对西北民族问题的决策》

话题: 步步封疆

《从连连紧逼,到步步后退》由会员辞曲休书(非本站编辑)发布,侵权投诉邮箱:2532939301@qq.com,本站如收到投诉将立即配合删除该文章,并注销该会员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