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伦敦西区ATG《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一场经典的颠覆
- 话题: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 2023-11-18 01:49:35
- 作者:奶油书生
提到“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个名字,你脑海中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是这样.
2009年美国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小罗伯特唐尼饰福尔摩斯
或者是让人小鹿乱撞的这个.
2009年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福尔摩斯
还有这个最最经典的—
被广泛认为最具权威的“福尔摩斯”,杰里米·布雷特
但应该不是这样—
这么滑稽的两个人肯定不是福尔摩斯……
这么滑稽的三个人也肯定不是福尔摩斯
这里面有福尔摩斯,你们猜是哪个.
以上剧照来自伦敦西区ATG制作的舞台剧《福尔摩斯迷案:巴斯克维尔的猎犬》。该剧刚刚结束在国家大剧院的国际戏剧节的展演,上座率极高。
但它显然并不是一个典型的“福尔摩斯”。
福尔摩斯,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虚构人物之一。作为一个本并不存在的人物,他居然由于其深入人心的影响力,在现实世界里拥有了自己的家—贝克街221B,有了完整的人物生平和学术成就列表,其癖好等也被人们精心一一整理列举。他性格冷漠、孤僻、自负、狂妄,但的确才华横溢,也重视友谊。他基本上是理智且冷静的,最多有些冷幽默—但肯定不是搞笑的。
所以我一度极疑心,是不是天气沉闷阴郁的地方的人们都得学会自己给自己找乐(参见咱们乐观开心的川渝地区人民).即使是看似严谨的英国人民,在他们最严谨的侦探故事身上,都硬生生地发掘出来喜剧的色彩 从而把福尔摩斯最惊悚的故事之一,《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改编成了一个喜剧。
本剧编剧是著名剧作家肯·路德维希,托尼奖和奥利弗奖双料得主,本人戏剧功底自不用说。他在忠于原著故事脉络的同时,把一种属于舞台的诙谐感注入到这个经典作品中,似是非是,完全改变了这个作品本身的“精气神”。
这个福尔摩斯故事里的“福尔摩斯”和“华生”本身,实则没变得太跳脱,最大的喜剧色彩是通过演员在演绎时的“跳进跳出”实现。跳进跳出是一个很容易产生喜剧效果的手段,但对于这样一部悬疑惊悚故事是否合适,也许还值得探讨—这样“断裂”式的演绎,很容易扯断剧情中好不容易灌输给观众的“蛛丝马迹”,削弱了悬疑剧本身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探索感和情节魅力。但也许编剧觉得,这样经典的作品,本身情节已经足够耳熟能详,其悬疑意义已然不大,不如做些颠覆,至少能够让舞台灵动起来。
主角还算中规中矩,配角却已经“躁动不安”。3个演员,两男一女,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轮换演绎40个角色,囊括了作品中所有嫌疑人等配角,无论性别,无论身份,无论年龄。这样的角色设定方式,在换装换角的过程中本身就蕴含了极大的喜剧感,再加上编剧赋予每一个角色十分鲜明的性格特征,在行动设计上也极尽夸张感,全场笑料不断。当然,能够很好诠释这么多角色,也足见演员功力—这明显是三个舞台经验十分丰富的演员,恐怕是在伦敦西区密集演出的舞台上“磨”出来的。
说了这么多,是否应给出一个结论.—这戏到底好不好呢.
因人而异,因境而异。
我看戏相对传统,人也古板些,自然更期待的是一个依旧经典、冷静、克制、弥漫着神秘、略略恐怖的福尔摩斯故事,我想看到的是这样气氛恰当的舞台,而非在其中跳来跳去影响剧情的演员。
但我仍觉得这戏不错,至少它“有那么点意思”“有那么点用心”“有那么点颠覆”。经典是值得保留的,但不能说经典着就可以守着它睡大觉,一直就能长盛不衰地老天荒了,总得在前人基础上,想想办法突破一下,试验一下,得探索点新的东西,这样才能长久。冯远征在前段时间的《茶馆》剧本朗读会上说,北京人艺应当在保有经典版《茶馆》的基础上,至少再有那么两三个不同版本的《茶馆》。其实说的也是这么个意思。你可以选择继续爱经典的《茶馆》,但孟京辉来一版奇怪的《茶馆》,也得允许(当然你有权利不喜欢);同样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刚出来时,谁也没想到,他会变得比杰里米·布雷特的版本更受欢迎。
还有就是,戏值不值得看,当时当下好不好,得看你的目的,也就是那个“境”。这样一个喜剧的福尔摩斯,自然不适合期待一场悬疑大剧、追求考究舞台的观众,但绝对是合家欢乐、缓解压力的好去处。
终归还是一句话,戏剧舞台需要持续的变革,也请给这些变革留些发展的空间。
【当然,一切以敛财为目的的粗制滥造蹭热点的烂戏除外!那不是变革,那是钻空子】
《伦敦西区ATG《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一场经典的颠覆》由会员奶油书生(非本站编辑)发布,侵权投诉邮箱:2532939301@qq.com,本站如收到投诉将立即配合删除该文章,并注销该会员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