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鉴赏  > 

城堡卡夫卡-卡夫卡《城堡》|总有一个地方无法抵达

自行拍摄

卡夫卡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哲学家”,他的作品有很多隐喻,每部作品都天马行空,却感觉处处写实。

卡夫卡1883年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是犹太商人家庭的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他在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来迫于父亲要求,改修法律并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到保险公司任职。

父亲粗暴而专制,卡夫卡一方面崇拜父亲,一方面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形成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他三次订婚、三次解约,终生未娶,41岁死于肺痨。

卡夫卡的一生没什么传奇经历,按部就班地上学和工作,挤出时间写作。文学对于卡夫卡来说不是谋生手段,而是骨子里的热爱。他说:“我不是对文学感兴趣,而是我本身就由文学构成,我不是别的什么,也不可能是别的什么。”

卡夫卡生前发表的作品不多、影响不大,去世前他要求挚友布罗德销毁他所有手稿,已发表的作品也禁止出版。然而布罗德违背了他的嘱托,整理出版了卡夫卡的著作并为他立传,这才有了日后的“卡夫卡热”。

卡夫卡画作

《城堡》是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K自称是伯爵雇来的土地测量员,他想进入城堡,城堡却始终将他拒之门外。K游走在城堡外的村庄,立意留在这里。

小说语言明快,读下去却迷雾重重,具有典型的卡夫卡风格:细节的真实、总体的荒诞,以及象征结构和丰富的寓意。城堡看得见却到不了,卡夫卡把这个简单的故事用了二十多万字来描绘,把人的困境推到极致。

宗教学派认为《城堡》是一则宗教寓言,心理学派认为反映父子关系的对立,还有从存在主义、社会学、现象学等方面解读的。

卡夫卡生前寂寂无名,死后声名鹊起,影响了不少作家和导演,村上春树有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到底他的作品有什么魅力.

我想,读他的作品需要多点耐心。看似故弄玄虚的情节里埋藏着精巧的设计;个人化和符号化的写作方式恰恰让作品超越年代,让我们在他虚构的世界里面找到强烈共鸣。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K抵达的时候,夜色已深。村子被大雪覆盖着。城堡屹立在山冈上,在浓雾和黑暗的笼罩下,什么也看不见,连一丝灯光—这座巨大的城堡所在之处的标志—也没有。从大路到村里去要经过一座木桥,K在桥上站了很久,仰视着空空洞洞的天宇。”

这是小说的开篇。或许你也发现这段话的蹊跷,既然在浓雾与黑暗下“什么也看不见”,K如何看到没有标志的城堡.K在风雪中夜行,“在桥上站了很久”仰视天宇,他在想什么.

《城堡》的开篇就把人带入了卡夫卡式的世界,陷入荒诞、矛盾、困顿与迷惘之中。

K自称是城堡里的伯爵雇来的土地测量员,本来想赶去城堡报到,但到达村庄已是深夜,只能投宿客店。村子隶属城堡,必须获得伯爵的许可才能在这里居住。城堡守卫的儿子打电话去查询,似乎确认了K的身份,大家对K换了恭敬的态度。

故事很快朝着神秘荒谬的方向发展。

第二天K想散步到城堡,远看城堡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群,但越走近越失望。

“原来它只是一个相当寒碜的小镇,聚集着一片农舍,其特色是,也许所有的房舍都是用石头建造的,但是墙上涂的石灰早已剥落,石头好像也要塌下来的样子。”

路很长,雪很大,K走不动了,找附近的农舍进去休息,被屋里的男人拖出去,声称他们要遵守规矩,“好客不是我们这里的风俗,我们不需要客人”。

K独自一人站在外面,面对茫茫大雪,此时旁边的农户开了窗,主动提出用自己的雪橇送他,但不能送他去城堡,K说回客店吧。

“此人的整个言行给人一种并不特别友好的印象,出于一种自私、恐惧、几乎是小心谨慎得过分的心理,一心只想把K从他家门口这个地方弄走。”

这天K本来想去城堡的,却离城堡越来越远。之后,他在村子里打转,经历各种奇遇。城堡近在眼前,却一直无法抵达。

K是小说里的主角,来路不明、面目模糊。他并非善类,粗暴对待城堡派给他的助手,和村长据理力争,拒绝秘书对他的审查,利用克拉姆的情妇接近城堡,企图通过信使进入城堡。

他最初来城堡的目的是工作赚钱,费尽心思都无法进入城堡,他反而坚定了要留在这里的决心。

关于K的去留,因果好像无穷无尽。如果不是城堡雇了他,他不会来这里;如果不是城堡进不去,他不会想留下。K和村长说“我不要城堡的恩赐,我只要求得到我的权利。”

K就像我们的某个时刻,怎么努力也无法通关,卡在死循环里。

卡夫卡的文学成就与布拉格的多元文化有关

城堡定下的规矩很多。没有许可证不能进入城堡,也不能在村里居住。

当K打电话问守卫什么时候可以到城堡,回复说“什么时候都不行”。

城堡是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村民又崇拜又畏惧城堡来的人,只有K这个外来人质疑很多事情的合理性。

K去找村长。村长说,他们并不需要土地测量员,并解释这个误会是怎么产生的:“像伯爵属下这么庞大的机关里,一个部门安排了这件事,另一个部门安排了那件事,彼此没有通气的情况偶尔也会出现。”

柜子里塞满文件,柜门一开,两大捆文件就滚了出来,“文件铺满了半间屋子”。村长说,这不过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存放在仓库里,还有一些文件已经失散了。果然,村长找不到几年前招聘土地测量员的文件。

巴纳巴斯是信使,但他始终没有一套制服,唯一体面的外套是妹妹阿玛丽娅替他做的。

“主管部门本来也答应要给他的,但是在这方面城堡里办事慢得很,糟糕的是你永远闹不清拖拉的原因在哪里,可能是事情正在办理中,但也可能根本还没有开始办理……关于这件事的具体情况你根本不会知道,或者要过很久才能知道。”

城堡里的老爷配备秘书、跟班、信使,秘书们听村民申诉、展开征询和记录每天的档案,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案卷堆积如山。

克拉姆是城堡权力的象征,在村民里无人不知,但无人认识他的真正面目,村民对他的样子描述大不相同。

“人人都听说过他,人们根据亲眼所见,或是根据传闻以及某些偏见和误解勾勒出一个克拉姆的形象,其基本特征大概差不到哪里去,但也只是基本特征而已……关于他的个子、举止、胖瘦、胡子等各有各的说法,幸好对他的衣服大家的说法是一致的:他总是穿着同一件黑色长摆外套。”

村里的女人以做过克拉姆的情妇为荣,“连克拉姆都中意的东西,别人怎会不对其大加赞赏呢!”

K想找克拉姆谈谈,客店老板娘说不可能。克拉姆是城堡里地位崇高的老爷,“您要克拉姆同您谈话,可是他是不跟村民说话的,他还从来没有跟村民说过话。”果然,由始至终克拉姆和K从未会面,克拉姆通过信使或者秘书转达意思。

卡夫卡故居“黄金巷22号”,《城堡》就在这里完成

小说里最让我动容的,莫过于城堡让村民“社会性死亡”的过程。

前面提到信使巴纳巴斯,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制鞋匠,也是消防协会的领导;姐姐奥尔珈和妹妹阿玛丽娅是金发美人。

三年前,村里举行消防协会庆祝会,巴纳巴斯一家人盛装出席,父亲还带大家去看城堡捐赠的新灭火器。

索蒂尼是城堡里的大官,当时分管消防工作,他盯上了阿玛丽娅。第二天,阿玛丽娅收到索蒂尼的一封下流信,要求她马上到贵宾饭店去,因为半小时后他要离开。阿玛丽娅深受侮辱,不仅没去贵宾饭店,还把信撕掉扔在送信人脸上。

厄运从此降临在他们家,大家认为她作践索蒂尼的信和侮辱信使。出于城堡的意思,清白无辜的一家被全村人瞧不起。

父亲是最好的修鞋匠,大家都来拿回修理的皮靴,欠账的也如数还钱了,大家只想尽快和他们彻底断绝联系。阿玛丽娅会做非常漂亮的衣服,大家也不敢找她定做了。

消防协会本来打算把父亲提拔为副会长,现在通知他要卸职并交还证书。

“我们大家知道,我们不会受到明确的惩罚。只是人家不理我们了,村里的人和城堡里的人对我们都是这样。当我们发现村民都回避我们的时候,却没有发现城堡有什么动作。以前我们也没有发现城堡关心过我们,现在怎么可能发现城堡的态度变了呢!不动声色,那是最可怕的,比村民回避我们还要可怕。”

他们搬了家,慢慢感到贫困的滋味。他们开始以各种方式向城堡恳求,希望城堡能够宽恕他们。所有机关都说他们没罪,宽恕什么呢.父亲拿着家里买卖东西得来的钱天天奔走,一无所获。

后来父亲想个计划:站在城堡附近官员们马车经过的路上,恳求官员们给予他宽恕。冬天来临,父亲的风湿痛发作,母亲放心不下,也跟着他出去,这样母亲也得了风湿痛,阿玛丽娅担负起照顾双亲的工作。

奥尔珈想找出索蒂尼的信使并和解。然而索蒂尼没有再到村里来,跟班也经常更换,奥尔珈只有每天待在贵宾饭店,认识了很多城堡老爷的跟班。在跟班眼中,她是玩物,但她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减轻家里的罪行。她还设法帮弟弟巴纳巴斯在城堡里弄份差事,希望对家庭有好处。

村里受人尊敬的家庭就这样被大家集体鄙视,从各种圈子里排除出去,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卡夫卡画作

小说里没有提到城堡的运转机制,但显然在村民心中建立了绝对权威。“我行我素”的K违背城堡的意思也没受到什么惩罚,与其说城堡建立了权力,不如说村民的畏惧与“揣测圣意”加强了城堡的权力。

从某种意义上,克拉姆等同于“神”。没人说得清他的真面目,女人希望委身于他,因为成为他的情妇意味着地位的提升。他成为权力的符号,酒吧招待弗丽达挥动鞭子,“我以克拉姆的名义”赶走跟班;秘书莫摩斯“我以克拉姆的名义”要求K配合审查。

最可怕是“匿名的权力”以及权力的自动运转方式,村民自发揣测城堡的意思,以从众的集体意识对城堡尽忠。巴纳巴斯一家没有罪,却要反省犯了什么罪,恳求城堡的宽恕。他们没受到城堡的惩罚,但村民自发执行“城堡的意思”,使得一家人从此穷困潦倒。他们的遭遇让我想起卡夫卡另外一部小说《审判》的荒谬情节:不是因为有罪而被审判,而是因为被审判所以有罪。

小说开始不久,有个教师说“没有一个外来人喜欢城堡”;小说结尾,K看到了种种荒谬现象却坚定要留在这里的决心,他出于什么心态.小说没完结,K是否能进入城堡不知道,但推测K能留在村里,只要他被城堡或者村民的意识形态同化。

K的名字也值得玩味,有说是自传性质(卡夫卡的字母开头),也有说是符号化处理,透露出隐秘荒诞的神秘基调。小说里众多人物都有名字,唯独主人公叫“K”,折射出深深的疏离和孤独。

《城堡》里面很多场景似曾相识,官僚主义的荒诞、疏离与恐惧的感受、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感、迷茫寻找的徒劳无功……很容易让人找到共鸣。

“卡夫卡式”已经成为一个词语,英语韦氏词典把它解释为“如噩梦般的复杂、荒谬或不合逻辑的性质”。

卡夫卡的作品常读常新,他写出了文明的悖论,写出了权力机制的荒谬,写出了人性的异化。他用虚构的故事说出了超越时代的“预言”,每人都能用自己的途径去理解卡夫卡,用自己的感受去解读他的作品。

人类的困境之一,在于给自己制造非去不可的幻境,以及逃不出的囚牢。

总有一个地方我们无法抵达,这个地方不一定值得向往。

(除说明外,本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话题: 城堡卡夫卡

《卡夫卡《城堡》|总有一个地方无法抵达》由会员三年书生梦(非本站编辑)发布,侵权投诉邮箱:2532939301@qq.com,本站如收到投诉将立即配合删除该文章,并注销该会员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