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鉴赏  > 

但为君故-《此处葬曹操》: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话题: 但为君故
  • 2023-11-18 01:55:38
  • 作者:与谁书写

-古籍里的历史-

《此处葬曹操》是考古学者、曹操高陵发掘见证者唐际根的一部考古纪实著作,围绕当年曾引发大众和学者热议的曹操墓事件展开,既还原了曹操高陵挖掘的全过程,也回答了大众以及其他学者对于曹操高陵存在的异议。

读者很容易就能发现《此处葬曹操》与其他考古纪实作品的差异,曹操墓的发掘不单单是一次考古事件,甚至也不单单是一次学术事件,它在2010年前后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恰如唐际根在本书所说,大众围绕曹操墓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这就是曹操墓,另一派则坚信另有隐情。

我们都知道曹操曾写过一首著名的《短歌行》,其中有这样两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估计料想不到,在他死后的1800年之后,大众依旧为他“沉吟至今”,甚至在距离曹操高陵发掘过去十余年的今天,想必依旧存在争论的声音。

而《此处藏曹操》正是一本面向所有人的解答争论的专业著作。在书中,唐际根教授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叙事当中,而是充分倾听了不同的声音,并给出了他的观点,一切以证据出发,这种专业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而这本书的专业性也令它有了诸多值得反复琢磨的细节。笔者在这里不妨展示一二。

关于曹操墓的发掘,在发掘之前可能就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普通读者:曹操墓的正式挖掘始于2009年4月8日,但实际上早在2003年,曹操墓的位置就借另一个鲁潜墓的墓志透露了出来。此后几年,曹操墓曾数次被盗墓贼光顾。那在此期间,为什么学者们没有抢先发掘曹操墓呢.

唐际根教授在书中其实也给出了原因:因为根据文物管理部门的标准,帝王陵墓原则上不得发掘。

不过这个原因实际上也并非是最终极的答案,笔者在查找相关资料之后获知,上述标准的由来,或许与上世纪定陵发掘的惨痛教训有关(详情可参考《帝王陵密码》一书)。

简言之,在没有做好充分的挖掘准备,以及后续的文物保护准备等复杂的工作之前,草率挖掘帝王陵墓并不是一个明智的主意。

然而上述标准能限制考古学界的行动,却不能挡得住贪婪的不法分子的脚步。在曹操墓几次被盗之后,学者们终于决定实施抢救性发掘。

我们上面一直在用曹操墓来指代这一引发学界和公众热议的墓葬,但实际上要想确定墓葬的主人却是一个复杂的难题。

《此地葬曹操》中说,墓室一打开,考古人便与两个问题撞个正着:什么时候的墓.墓主是谁.唐际根教授在后文通过缜密的证据链来论证墓主是曹操的合理性。我们会看到一些学者以及大众会以现有的历史材料来反驳考古发现的结果。

唐际根认为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因为地下发掘的考古资料具有“印证”、“补充”、“重建”三项功能,正因如此,考古发现才有改写历史的能力,这也是考古工作的意义之一。

当然,唐际根教授也承认,大众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地下发掘出来的考古资料是假的,伪造的,那岂不是后续的结论都会将错就错.

这一猜想在逻辑上或许成立,但实际并不具备操作性,且不说要有多高超的造假技术才能瞒过一众(并非一位,根据本书介绍,考古学者为了回应大众争议,后续曾邀请其他专家来共同商讨、鉴定考古结果的合理性)考古学者的眼睛,即便真的造出了足以以假乱真的假文物,那要如何将其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入墓室内,而且在挖掘的过程中也一点儿不会露馅(挖掘过程有许多素材资料,其中提供了许多细节,假如造假很难瞒得过专家眼睛).

如果我们顺着《此地葬曹操》提供的证据链来梳理,就会发现所谓伪造证据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另外,围绕曹操墓引发广泛争议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其中存在一些浑水摸鱼、扰乱视听,乃至于散布阴谋论的现象。

唐际根教授在本书中充分尊重并回应了围绕曹操墓的广泛争议,其对于异识的尊重令人印象深刻。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尊重异识的前提在于,异识必须尊重真实。罔顾现实信息的毫无证据的阴谋论观点(比如说曹操墓是学界捏造的用来提升安阳旅游效果的观点,如果有证据欢迎摆出来,否则这种说法就是造谣)不值得被尊重。

围绕曹操墓的争议中,还有一个流传广泛的说法—七十二疑冢。这种说法由于出现在了《三国演义》当中,从而引发了大众关注,因此有人质疑,怎么能确定已发现的墓葬就是曹操墓,而不是疑冢呢.

唐际根教授在《此处葬曹操》中也细致地梳理了这一说法,认为从现有证据来看,这种说法大多出于文学小说,在正史中并不能得到验证。

而且“七十二疑冢”的说法起源于宋元时期,但是在曹操死后的魏晋一直到唐朝,不断有证据(包括墓志以及各种文人作品)可以证明,一直到唐朝,曹操的墓地位置并不是一个秘密。直到宋朝之后,才出现了疑冢的说法。

在肃清关于曹操墓的诸多争议之后,《此处葬曹操》通过史料与考古资料结合的方式来为读者展现一个更立体真实的曹操形象。

在字里行间,唐际根教授为曹操辩诬的想法非常明显,这一点与当下大众舆论对曹操的看法有些偏离。唐际根教授的观点未必全然正确,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下读者对于曹操的影响,很大程度不是来源于历史资料,而是来源于《三国演义》,我们必须反复提醒自己,《三国演义》是小说创作,而非史实。

那到底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样子呢.即便曹操高陵的谜题已经被破解,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恐怕依旧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因为历史一旦逝去,就再也无法被准确捕捉,后来的一切都只是对历史的诠释,而再完美、再准确、再客观的诠释,都不可避免地是对真实的稀释。

因此,我们过去无法看清一个真实的曹操,现在也无法看清一个真实的曹操,将来也不会看清一个真实的曹操。

在1800年前就已死去的曹操,如果得知这一点,或许会露出一个狡黠的微笑:但为我故,沉吟至今。

话题: 但为君故

《《此处葬曹操》: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由会员与谁书写(非本站编辑)发布,侵权投诉邮箱:2532939301@qq.com,本站如收到投诉将立即配合删除该文章,并注销该会员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