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鉴赏  > 

大唐创业起居注-对于李渊,《大唐创业起居注》的内容,为何被史学家们选择性遗忘

唐帝国是在隋帝国日薄西山之际,由唐国公李渊从山西太原起兵,一路东进南下、驰骋中原所创立的中华历史上第二个盛世帝国,但为何现今的我们在提起唐帝国时,能够想到唐太宗、唐玄宗,却对这位帝国的开创者感到十分陌生呢.

与其他朝代的开创者相比,诸如汉帝国的刘邦、隋帝国的杨坚、明帝国的朱元璋等等,无论感官如何,至少在提到这些朝代时,我们是能够想起他们,并且对他们有一定的脸谱化印象的,但独独这位唐帝国的开创者让人感到模糊不清。

有人说这是因为李渊过于平庸,唐帝国的开创之功完全是在其次子李世民的功劳,连最初的起事都是在胁迫之下,被迫而为的,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按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暮气沉沉、胸无大志的李渊既没有想过要勤王整顿隋帝国的乱世,也没有想过要取而代之建立一个新帝国,只想碌碌无为的做一个唐国公,这种说法成为后世史学家和儒学家不待见李渊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彻底将他描绘成了一个糟老头子,将他与唐帝国的开创关系模糊化。

但随着史学资料的收集与完善,人们在一本名为《大唐创业起居注》的唐代初年的书籍中,发现了另一种说法。

这本书的作者温大雅是当时的太原府人,他完全见证了唐帝国从起事到建立的整个过程。

按照这本书的说法,太原起事,是由李渊与其幕僚一手策划和实施,而此时仅仅十余岁的次子李世民只是按照其父李渊的安排在行动,在此后整个帝国创建的过程中,李世民的功劳也并没有比其他兄弟有多突出。

同时,李渊在太原起事时,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北边强大的东突厥的威胁;一个是已经纷纷称帝的数十个割据政权的威胁。

对于东突厥,李渊的根据地太原常常在其骑兵的兵锋之内,一旦大军外出,根据地极容易被端;而对于各地割据的武装力量,宣称要重建隋帝国秩序的唐军只是众多割据武装中的一支,他们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看似合理的借口。

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李渊采取了灵活的外交与怀柔政策。

李渊在大军从太原出发之前,曾亲笔写了一封信给东突厥的可汗,在信中李渊语气卑微,称自己此去不为称王只为恢复隋帝国的秩序,并愿意像其他割据者一样臣服于突厥。

李渊的这种卑微臣服的态度,不仅让突厥少了戒心,而且在最初的进攻中,还得到了突厥的支援,根据史料的整理,李渊在攻克隋帝国都城大兴(唐时称长安)之前,至少收到过突厥3000余匹战马的支援。

而在对付其他割据的武装力量之时,李渊除了采取常规的军事进攻以外,又采取极为宽容的怀柔政策,对投降的乱军与隋军将领、官员均不追究,且原职任用。这让初生的新帝国在短时间里取得了大量的有效支援,促成了帝国的重新统一。

加上后来,李渊在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经济、宗教制度上的延续、改革与创新,李渊为接班人李世民开创开元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这些却被后来的史书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直接忽略,要么就将功绩嫁接给其次子李世民,现在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些,只能从诸如《大唐创业起居注》一类的零散史料中得到一些信息。

对于史学家们的选择性遗忘与儒学家们的恶意贬低,我们猜测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李渊在位主政的时间较短,从他公元618年称帝算起,到公元626年逊位当太上皇算起,他一共当了8年的皇帝,如果抛去统一战争的那几年,他真正能够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时间并没有几年。

而这对于一个开创了300年时间的帝国而言,实在太短,不仅比那些长命王朝的开国皇帝比起来短,就是跟秦帝国、隋帝国这样的过度性王朝的开国皇帝比起来也太短。

较短的统治时间,加之其前后两个皇帝,一个被描述得太过暴掠,一个被描述得像圣人,夹在这两个极端中间的李渊,无论如何都显得太过平庸,更何况这段平庸还只是那么一刹那。

二是继承者的精心掩盖。无论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到底如何,李世民的做法都难以为儒学家们所认可,为了得到这种认可,他只能拼尽全力,将自己描绘成整个帝国的创立者,以从帝国的诞生之日起,证明自己后续所做都是合法合理合道统的。

为了迎合这位君主,或者是为了能在与佛、道两家的争锋中取得优势,儒学家们又潜移默化的钩织了一条符合李世民心理的历史线索,并逐渐将其固化成后世的脸谱化形象。

退居二线的李渊与其子李世民的关系后来到底如何,史料中已经很难找到详细的记录,但可以确信的是这位大唐帝国开创者的陵墓要比李世民的妻子的陵墓小得多,而这极有可能是李世民的有意安排。

因为此事,李世民曾被言官和民间讥讽为是不孝,但在皇位的权力面前,父与子,兄与弟,孝与不孝,谁又能分辨得清呢.

《对于李渊,《大唐创业起居注》的内容,为何被史学家们选择性遗忘》由会员有色书刊(非本站编辑)发布,侵权投诉邮箱:2532939301@qq.com,本站如收到投诉将立即配合删除该文章,并注销该会员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