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鉴赏  > 

芙蓉镇小说-《芙蓉镇》,从高分原著到高分电影,堪称双璧

1、1981年3月14日,病中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致信作协书记处:“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2、茅盾文学奖遂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项,自1982年起,基本为4年一届。

3、《芙蓉镇》刊载于1981年第一期《当代》,发表后立刻引起轰动,翌年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这一届文学奖的评选时段是1977—1981年,即“文革”结束后的第一个四年。同时获奖的长篇小说还有魏巍的《东方》、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莫应丰的《将军吟》以及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在这份名单里,古华是唯一的“四零后”作家(至今仍然是茅盾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4、小说《芙蓉镇》在当时虽也可被归类于广义的“伤痕文学”“(平反)右派文学”或“反思文学”,但其文学影响显然不是这样的标签所能涵盖的,事实上,这部小说的文学含量也远远超过了其他几部同时获奖的作品。

5、古华写这部小说只花了二十几天时间,一气呵成。他在单行本后记里说:1980年7、8月间,正值酷暑,我躲进五岭山脉腹地的一个凉爽幽静的林场里,开始写作《芙蓉镇》草稿。当时确有点“情思奔涌、下笔有神”似的,每日含泪而作,嬉笑怒骂,激动不已。短短十五六万字,囊括、浓缩进了二三十年来我对社会和人生的体察认识,爱憎情怀,泪水欢欣。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我是花了二十几年的心血才写出了《芙蓉镇》,也不为过分。

6、的确,读原著小说还能感受到那种稿纸被泪水泡过,又被激情烧过的血泪相和的感动。读来也是“一气呵成”。

7、作为一部正面表现“文化大革命”历史的小说《芙蓉镇》的改编拍摄因其题材的敏感性经历了一番磨难。当时正值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热潮期,谢晋承受了不小的政治压力。“与《天云山传奇》和《牧马人》一样,《芙蓉镇》被反复审查了半年之久,说是‘影片有重大问题’,不让发行,不让公映。”好不容易审查通过了,上海市委宣传部转发上级“指示”,要求对《芙蓉镇》不准宣传,不准对外。

1987年4月,谢晋与《芙蓉镇》原著作者古华(右)在拍摄现场

7、但另有资料显示,1987年中国选送申奥的电影,正是《芙蓉镇》。

8、事实上,《芙蓉镇》的成型和成功,与“文革”后社会政治转向,邓小平复出并在政治上重新掌舵后,上世纪80年代社会心理中日益增长的道德自信和审美自信分不开。

9、《芙蓉镇》小说14.7万字,改编成电影后片长164分钟,电影的故事框架、人物设定都完全遵从原著,当然更紧凑,虽然无法完整地呈现文字描述的心理活动,但强化了“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的核心。

10、小说中,王秋赦喊的是

“千万不要忘记啊!—”

“‘文化大革命’,五六年又来一次啊!—”

“阶级斗争,你死我活啊!—”。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县文化馆副馆长秦书田新近回到芙蓉镇来搜集民歌,倒说了一句颇为见多识广的话:“如今哪座大城小镇,没有几个疯子在游荡、叫喊.他们是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

电影的结尾改成王秋赦敲破锣喊“运动喽!运动喽”,这个处理显然更凝练,更深刻,也更具有警世意义。

话题: 芙蓉镇小说

《《芙蓉镇》,从高分原著到高分电影,堪称双璧》由会员年少书生(非本站编辑)发布,侵权投诉邮箱:2532939301@qq.com,本站如收到投诉将立即配合删除该文章,并注销该会员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