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二季-《国家宝藏》假借名人事迹的文物故事
- 话题: 国家宝藏第二季
- 2023-11-21 19:46:49
- 作者:振笔疾书
文章|亨克的孤独
编辑|亨克的孤独
在《国家宝藏》三季节目的文物“前世传奇”剧场中,由于文物本身故事不可考,因而部分文物故事假借与文物有一定关联的名人事迹展开,选取与文物间接相关的典型人物作为主人公,即人物真实存在、人物专业领域与文物有关,故事情节的编撰或源于史料记载,或源于民间传说,以文物为主展开叙述,利用实在的历史人物,使“前世传奇”更具真实感。
此类文物故事集中地运用典型形象传达文物精神,“这种艺术形象一般具有概括某种典型人物或事物的广泛意义,以使人们通过这一形象举一反三,真实、全面地认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例如《东汉制盐画像砖·前世传奇》的主人公,节目根据诸葛亮曾掌管地方盐务的史实,利用这一典型人物来结撰故事,使观众了解古代制盐业状况。
《国家宝藏》第二季第四期四川博物院推选了“东汉制盐画像砖”这一文物,画像砖上有制盐工人打捞盐卤、引卤水入锅的制盐过程,形象记录了四川先民巧妙运用力学原理发明凿井、取卤、输卤、制盐设备,推动盐业发展。在四川博物院,这样的画像砖还有很多,节目组自然难以找到与该文物直接相关的历史故事。
而在四川邛崃市火井镇有一处古代火井遗址,史料记载诸葛亮曾亲临视察,改进制盐技术、督导盐业生产,这些史料不仅说明他对四川制盐业非常重视,而且对四川盐业的发展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东汉制盐画像砖·前世传奇》巧借古代名人的事迹,将画像砖与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诸葛孔明联系起来,演绎了一个斗恶霸、巧制盐的故事:
严格来说,这是一个未见于史册的故事,故事的设计源于文物蕴含的科学精神和诸葛亮对蜀地制盐业的贡献。诸葛亮治蜀,拥盐铁之利,还富于民。这块小小的画像砖,展现了千年盐都的一个精彩瞬间,就像一张素材,定格了我们祖先在早期资源利用中的科学探索。
透过它,我们能窥知一部鲜为人知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了解古代人探索资源的智慧。另一方面,故事中还融入了“俳优”说唱,是四川博物院“说唱俑”的原型,以“俳优”说唱代指民众对诸葛亮的喜爱与崇拜,使得历史图景的展现更为生动。
又如《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前世传奇》,故事从杨贵妃的回忆展开,将“香囊”作为引子,演绎了杨贵妃睹物思人,回忆“梨园戏蝶赠香囊、马嵬自尽诉衷肠”的场景。实际上在陕西出土的这件香囊并非唐玄宗所赠与杨贵妃的那只,节目之所以借用杨贵妃的故事,一则香囊在古代本就属后宫妃子使用,二则在关于杨贵妃的历史记载中,唐玄宗返回长安后曾密令亲信前往马嵬坡为杨贵妃收尸,最终得到“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的回复,由此创作了“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前世传奇文物故事。
《铜鎏金木芯马镫·前世传奇》中,巧妙地将花木兰从军的故事与马镫相结合,演绎了“初入军营受命打扫战场,战友收集兵器铠甲而花木兰收集马镫”的故事,花木兰在历史传说中是一位聪慧过人、不输男儿的女英雄,马镫的前世传奇故事借花木兰之口,说出马镫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引出中国发明的马镫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意义。
要做到“以物识史,以文育人”的目的和效果,就需要挖掘文物背后隐藏的典故,利用“见物见人”的方法对文物进行宣传,使得文物走进百姓的心中和灵魂深处。让我们每个人在文物带领下了解过去、熟悉今朝、创造未来。
《国家宝藏》坚守文物的文化、审美和精神价值,从文物间接相关的人物故事展开,挖掘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借助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带领观众探寻文物背后的秘密,令陌生遥远、冰冷沉寂的历史重新具有温度,让一件件国之重器走近大众,再现历史与文物的鲜活生命,让文物真正的“活”起来,让中华文化“活”起来。
《国家宝藏》81个文物“前世传奇”故事中,第一季第四期“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第五期“铜鎏金木芯马镫”,第七期“商鞅方升”,第八期“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第二季第二期“金漆木雕大神龛”,第四期“东汉制盐画像砖”,第九期“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第三季第一期“金嵌珍珠天球仪”,第二期“秦陵铜车马”,第三期“《四部医典》布达拉宫版”,第七期“亚长牛尊”,第九期“真珠舍利宝幢”等文物故事皆属此类。
综艺节目在创作过程中紧密地依附于形象思维,在对典型事件和社会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后,完成电视声画形象的塑造,王国臣在《电视综艺节目编导》一书“电视综艺节目创作的基本要求”一节中提到:“创造形象不完全依赖于现实,还常借助于虚构。虚构是想象的必然结果,但这种虚构也有生活依据,有生活的集中与概括”。
除去以上两类史料可证的文物故事和借用名人的文物故事,还有一类以文物精神为内核的虚构故事,此类故事中的文物史料记载几乎为零,只知年代、用途、所属、工艺等,故事人物、事件均属虚构。
文物“贾湖骨笛”“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三圣像》”等,它们产生于古代人民的探索和劳作活动中,寄托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对崇高品德的追求,因此并没有出名的故事和相关人物,节目组可借鉴的只有文物传达出的精神追求。另外,由于很多国宝的存在时间距今十分久远,如“玉琮”“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青铜纵目面具”等,由于可做参考的资料大部分集中于文物的年代和工艺上,因此一部分前世传奇文物故事的情节和主要人物都是在合当时社会情境的基础上虚构而来的。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呈现时,往往都十分注重意境的营造,何为意境.王国维曾做过这样的总结:‘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只有将写景、言情、叙事等表现手法融会贯通,才能称得上有意境,才能使所阐述的事物同欣赏者产生心灵共鸣,继而使欣赏者更好地接收其所传达的文化思想内涵。”这一类文物故事在“前世传奇”历史剧中营造文化氛围,将人们观念中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文物进行日常化、趣味化解读,既照顾到了节目观众的认知范围,又加强了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贾湖骨笛”是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遗物,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出土最多的乐器之一,至今仍可演奏。骨笛的出土,把中国古代文化和音乐文明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关于其用途,考古界目前尚无定论,只能根据骨笛出土的情况,推断出骨笛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极为重要。那么,“贾湖骨笛”究竟是因何产生的.又何以被放置于墓主人手边呢.节目组虚构了一对父子来展开“贾湖骨笛”的故事:
由于用途不明,在前世传奇故事中,“贾湖骨笛”被塑造成一支可以沟通上天的神器,老蔡则是“天”与“人”的中介。而实际上,部族每一次能够逢凶化吉都是因为老蔡善于观察,假借被神化的笛子向族人传授破解之法。在这里骨笛被作为一种为古人带来精神安慰的物品,传达出古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为当下生活带来启示。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通往欧洲和西亚的道路,传递公文、信件。自古至今,邮驿被称为国之血脉,中国也是世界上驿传最早的国家。出土于魏晋壁画墓的“驿使图画像砖”,见证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繁荣、人口流动频繁带动的邮驿活动发展。节目虚构了一家坐落于凉州的私人旅店,从一位粟特商人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一幅充满温情的“驿使图”:
“驿使图画像”后来成为了中国邮政的“代言人”,邮驿使骑在骏马之上,寄托着人们对通信的渴望,也为我们送来远古的讯息。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前世传奇》虚构了三位制陶商人,围绕制作的陶器不畅销的问题展开讨论,想出了将花鸟虫鱼图案和时兴诗文绘制在器身上的办法,最终将长沙窑陶器和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前世传奇》选取太子仪仗出行前的时刻,借两名兵士的活动轨迹,向观众呈现了唐代的诗墙、诗板、胡旋舞等特色元素,最后用屏幕展示了“阙楼仪仗图”的盛大场面,把盛唐气象浓缩在简短的历史剧当中。
《玉琮·前世传奇》和《辛追墓T形帛画·前世传奇》都是根据情境塑造人物角色,使得观众充分地融入了剧情的叙事或抒情中,利用陌生化虚拟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将文物所在的时代、当时人们生活的状态、文物所传达精神内涵,结合相关人物和情节展示,生动所呈现给观众,借助戏剧结构,为文物注深厚的精神表达。
《国家宝藏》节目的第一季第二期“云梦睡虎地秦简”、第四期“杜虎符”“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第八期“玉琮”,第二季第二期“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宋金项饰”、第三期“彩绘散乐浮雕”、第四期“格萨尔唐卡”、第六期“伏羲女娲图”、第七期“铜奔马”“驿使图画像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第八期“战国铜餐具”,第三季第二期“跪射武士俑”、第三期“《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第七期“陶三通”、第八期“金杖”“青铜纵目面具”“一号青铜神树”等文物故事均属此类。
《《国家宝藏》假借名人事迹的文物故事》由会员振笔疾书(非本站编辑)发布,侵权投诉邮箱:2532939301@qq.com,本站如收到投诉将立即配合删除该文章,并注销该会员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