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鉴赏  > 

大唐玄奘-玄奘西行取经是偷渡出境的.揭秘玄奘西行,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 话题: 大唐玄奘
  • 2023-11-21 19:50:55
  • 作者:五更书生

文 | 读书君

午夜,夜色宁静,冷月如钩,一个僧人在四目张望,黑夜下的大漠,万籁俱寂,唯有时起的尘沙飘飘。此时的西北方烽火台燃着火把,忽明忽暗。守台上的士兵早已进入了梦境,哨兵大概也在打盹。

僧人摸着漆黑,牵着马小心翼翼地朝着关卡走去。这个在漆黑的夜里偷渡的僧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僧—玄奘。

唐朝初期,由于边境局势不定,北方又灾荒不断,朝廷对老百姓出入境进行了严格的管控,守台的官兵一向骄横,敲诈商旅,杀人劫财之事时有发生。和玄奘出关的还有一位异族青年,因为害怕被哨兵拦截,走了几下便打退堂鼓了,丢下玄奘独自返程。

临走之前,青年告诫玄奘:大漠无垠,红尘滚滚,断水必定是死路一条!驿路的水源,都在烽火台下。所以,只有在黑夜的时候,才有机会偷水越台。但是,其风险也是巨大的,一旦被发现,也是死路一条。

到了台下,玄奘胆战心惊,他十分谨慎地牵着马儿,警惕着周边的一切风吹草动。过关卡的时间其实很短,但是对他而言,却是无比的漫长。

玄奘(603—664年),姓陈,名祎(yi)。出生在洛州缑氏,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偃师缑氏镇。

玄奘算是名门望族出身,根据历史记载,他的曾祖陈钦,也叫陈山,是北魏的上党太守、征东将军,封南阳郡开国公;而他的祖父陈康,也是一位有名声地位的官员。而玄奘的父亲陈慧,也算是一个学而优则仕的人才,曾当过江陵陈留的县令。

可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玄奘父亲这里,已经开始家道中落。

玄奘的父亲因为隋朝政治的黑暗,很早辞官在家。在家时,给玄奘传授了不少儒家学说思想。不过,很不幸,陈慧死的早,玄奘10岁时就没有了爹爹,其母也死得比较早,后来跟着二哥长捷在洛阳净土寺生活,13岁时选择出家当了和尚,法号玄奘。17岁时跑到长安,不过,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没待多久又去了成都,在空慧寺待了4年。

在那段时间里,他认识了不少的大师,并潜心钻研佛学,由此而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他觉得所学的汉文佛经翻译得并不准确,完全,存在诸多的可疑之处,于是暗下决心要到其发源地天竺去学习佛经,并将其译成中文,帮助更多人。

然而,从长安到天竺,路程极为遥远,在当时那个没有飞机、汽车的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光靠双脚几乎是不可能抵达。更何况,还要翻越无数的山头,穿越茫茫大漠,趟过各种冰川河水,其风险和难度不言而喻。

虽然难度如此之大,但也没让玄奘打退堂鼓。启程之前,玄奘开始为远行做各种准备,磨砺自己的意志。年轻人,向来都有冲劲,何况他还是意志抱负远大的人。

可是,到了启程之际,又面临一大关,当时唐朝初建,西北还面临突厥的威胁,按照规定,出门需要“通关文牒”,也就是要申请通行证才行。玄奘虽然提交了西行求法的申请,但是最终却没有被批准下来。

如果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那么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没有行动就到达不了彼岸,他去意已决,不管批不批准,都要西行取经。唐贞观二年(628),玄奘离开长安,踏上了天竺取经之路。

在《西游记》中,唐僧有着三大精通各种法术的徒弟一路相助,“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那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写照,徒弟三人沙僧挑担,猪八戒牵马,孙悟空开路探路。

而在玄奘这里,只有“我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玄奘离开长安后,在西行取经路上,遭遇了诸多的苦难和风险挑战。在瓜州时,先被守关的将士李昌给抓了,幸运的是李昌也是一个钻研佛学的人,心慈手软将他放了。后来,玄奘在路上又遇到了一个胡人,胡人希望玄奘能帮他受戒,让他成为居士。玄奘见胡人一片虔诚之心,决定帮助他。

而胡人听闻玄奘要远赴印度去取经,心中非常敬仰,决心跟随玄奘一同前往西方。然而,才日夜兼程没几天,胡人受不了苦难,更害怕因为偷渡过境而惹祸上身,便产生了杀师北逃的恶念,后被玄奘识破,最终没能得逞。玄奘对其进行了佛学开导,并让他走了。

之后,玄奘独自一人牵着瘦弱的马儿继续前进,经过玉门关、穿过了大戈壁,茫茫沙漠,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高昌国,并受到了高昌国国王的礼待。后来,在高昌王的帮助下,通过丝绸之路最终来到了天竺,看到了当时极为辉煌宏伟壮观的佛寺院那烂陀寺。

也是在此,他停留了多年,游历了天竺境内的大大小小的地方,并系统地学习了佛学经文,最终获得了“三藏法师”的称号。

学有所成后,玄奘怀着忐忑的心情,给大唐朝写了一份表文,一是表明了自己是偷渡出境的,二是表达了自己回归大唐的诚心和思乡之情。

数个月后,玄奘终于收到了回信,敕令的大致意思是:

皇帝听说法师在异国他乡求法,学有所长,准备要回来,自是欢喜无比,欢迎法师快快与我相见。如果法师返程还有随行的通晓梵文,佛经等的僧人,也请法师做主一一请来。

这等同于说官方已经既往不咎当年偷渡越境的过错,同时还表示极度地欢迎回国的态度。看,本事越大,越有话语权。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耗了几年时间,原路返回,历经各种磨难,九死一生,终于回到了大唐。当他回到了阔别了将近二十载的祖国,恰好是正月,当时长安城人来人往,比肩接踵,万人空巷,数十万的僧人聚集在那,排着队迎接从西天取经而归的玄奘。

玄奘也不负众望,带了大量的经书、佛像以及各种奇珍异宝回来,后来这些经书等书籍被送往了宏福寺,珍宝送给了皇帝。玄奘和皇帝深入交流了想法和意见,玄奘希望能有贤能之人和自己一同翻译经文,唐太宗皇帝同意了,自此,玄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译经文大师之一。

当然,唐朝之所以诞生像玄奘这样的高僧人物,拥有那么多的出家和尚,主要还是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玄奘出生在公元600年左右,当时的隋朝是佛教非常盛行的朝代,朝廷出钱修建寺院佛堂,颁布了诸多的条例促进了佛学的发展。

皇帝带头吃斋念佛,老百姓争先恐后效仿。而出家的和尚住在寺院里,不用愁吃喝,且在当时社会地位高,身份体面,很多人争着当和尚,以至于很多寺庙都挤满了和尚,土地也没有人去种了,为此朝廷又不得不对出家人进行了限制,提高了出家门槛,想要当和尚需要参加考试,且名额有限。

这和如今我们的公考其实挺像,不仅严苛还挺“卷”。当然,现代人想要到寺庙里谋个和尚藉户可也不是一件易事,都是有严格的考核和标准的,想要加入还得有一定的本事。

当年,玄奘刚到寺里的时候,也并不是正式的僧人,而只是一个童子,尽管他在经佛经学习上天赋异禀,且学习非常刻苦,但是却还不能参加僧人的严格考试。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13岁的玄奘一直徘徊在考试门口,磨磨蹭蹭不肯走开。后来,主持完考试的选拔官郑善果走出门口,看到这么一个相貌极好的小男孩,便问他是哪家的孩子。

按照古代传统的习惯,玄奘随口就自报家门。郑善果一听,祖上三代都不得了,得知这小孩身世不简单,便问他是不是要出家,为什么要出家.玄奘的回答很干脆:“意欲欺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大概意思是我学习佛学的时间虽然比较短,功力也还尚浅,年纪也还尚小,还达不到考试年龄标准,但是我对佛学的向往是毋庸置疑的。我想将佛学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郑善果听完,更觉得这孩子不一般,必然成器,就破格给他开了个后门,让他免考入围。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郑善果的确有先见之明,识人之功!

参考资料:

《征程万里百折不挠玄奘的故事》,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素材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创作不易,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话题: 大唐玄奘

《玄奘西行取经是偷渡出境的.揭秘玄奘西行,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由会员五更书生(非本站编辑)发布,侵权投诉邮箱:2532939301@qq.com,本站如收到投诉将立即配合删除该文章,并注销该会员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