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为什么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
- 话题: 弗兰肯斯坦
- 2023-11-18 01:58:40
- 作者:键盘书生梦
引言:作为著名浪漫主义大诗人珀西·雪莱(后文简称雪莱)的妻子,一代人的精神导师威廉·葛德文的女儿,玛丽·雪莱之名并未因父亲和丈夫之名的显著而显得黯淡,这完全是因为那部在她十九岁时创作出来的《弗兰肯斯坦》。
尽管在亚当·罗伯茨和达科·苏恩文的科幻文学史中,科幻小说的起源都追溯到古希腊文学。但类似这样的界定并未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因为古希腊时代的那些幻想缺乏科学精神以及科技元素,不过是些怪力乱神的故事罢了。为学界所公认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也因此被称为科幻小说之母。下文笔者将和大家一起走近《弗兰肯斯坦》,分析它是如何写成的,何以被称为第一部科幻小说,跟当时的主流文学有什么关系,对后世的科幻小说又有哪些启示。
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人造人的悲剧故事。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个热衷于探究生命起源的科学家,为了征服死亡,他用不同的尸体拼凑出了一个新的人体,并利用电击法使新人体睁开了眼睛。但当怪物微微笑着向他走来时,他却被吓得逃走了。当他在鼓起勇气重新回到实验室时,却发现怪物已经不见了。此后,被遗弃的怪物因无法融入人类族群进行了报复行为,他先是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杀死,又将此嫁祸给了忠诚可爱的女仆人贾斯丁。弗兰肯斯坦意识到了是自己所创造的怪物杀死了弟弟,但并没有出来澄清,而是眼睁睁看着贾斯丁被冤枉处死。之后怪物对弗兰肯斯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并且要求他为自己创造一个女性伴侣。弗兰肯斯坦答应了怪物但却没有兑现,这使得怪物继续开展了新的报复……
弗兰肯斯坦的实验室
当时写作《弗兰肯斯坦》的玛丽·雪莱未满十九岁,虽然已经与雪莱结婚,并且经历过一次痛苦的生育,但从心地上来说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那么她当时为什么要写一部如此恐怖的哥特体小说呢.
在《弗兰肯斯坦》的序言中,玛丽·雪莱曾这样交待:1816年夏天,自己和雪莱去瑞士旅行,和拜伦比邻而居;但那个夏天过得并不愉快,因为老是下雨到处都很潮湿,一连好多天都被关在屋子里,只得阅读手边的鬼怪小说消磨时间;有一天拜伦建议每个人都写个鬼怪小说,其余三个人都同意了;但拜伦和雪莱很快就放弃了,玛丽·雪莱和另一位朋友则坚持了创作;最后玛丽·雪莱受雪莱和拜伦谈话中提到的生命起源学说的启发,终于找到了故事的灵感。而这个故事,就是日后的《弗兰肯斯坦》的雏形。
诗人珀西·雪莱
显然拜伦提出的“每个人都写个鬼怪小说”其实只是个游戏性的说法,事实上拜伦和雪莱两位大诗人很快也放弃了。但玛丽·雪莱为什么却如此重视这件事呢.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她自小失去母亲,又没有得到父亲的关爱,在独孤中养成了喜欢幻想的习惯,构建一个这样故事对她来说可谓是一种富有成就感的挑战;二是因为她的父母都是著名作家,身边的人甚至整个社会都期望她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而当时她身边的雪莱和拜伦都是已经成名的大诗人,她需要用一个精彩的故事来证明自己。
通过前文所述,不难发现《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其实存在一些硬伤,如果说拼接组装成新的人体勉强可以接受,那么通过电击法赋予生命则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了。那么,《弗兰肯斯坦》这样一部看起来并不科幻的哥特小说何以被称为第一部科幻小说呢.
1. 确立了科幻小说的基本范式
亚当·罗伯茨和达科·苏恩文将科幻小说的源流追认到古希腊时代,其实是单单从幻想角度出发的。单讲故事中的幻想成分的话,在西方传统文学中确实可以找到一条清晰的线,从古希腊神话到卢琦安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再到莫尔的《乌托邦》。那些故事无疑都凭借着幻想超越现实创造出了一个新世界,但它们创造新世界的方式并不是以科学作为基点,所以并不能称之为科幻。
莫尔《乌托邦》插图
《弗兰肯斯坦》所讲述的故事看起来主要是弗兰肯斯坦与怪物之间的斗争,但这都是以弗兰肯斯坦造人为基础的。小说中存在一个核心设定,即科学家竭力探索生命奥秘,并且进行了人造人实验。当时的欧洲已经接受了工业革命的洗礼,在生物学方面也已经出现了哈勒的《解剖学》以及拉马克的《动物哲学》等著作,所以《弗兰肯斯坦》中的造人可以说是一个科学意义上的设定。《弗兰肯斯坦》从而也为科幻小说确立了一个基本范式,那就是故事要有一个基于科学的幻想设定。
《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幻设定是一个科学事件,到了软科幻的鼻祖威尔斯那里,科幻设定则成了科技设备—时间机器;而到了硬科幻鼻祖凡尔纳那里,科幻设定则成了科技设备—鹦鹉螺号。此后的科幻小说,无论软科幻还是硬科幻,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科幻设定,或为技术设备、或为未知文明、或为科学事件。
时间机器
2. 对科学的辩证思考
18世纪的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受理性崇拜思想的影响,此时的欧洲对科技发展抱有一种无比乐观的心态。诚然,工业革命加速了经济增长,丰富了物质生活。但科技进步,实则是一种悲喜交加的福音,喜的是生产力的提升,悲的则是环境的破坏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而玛丽·雪莱还敏锐地注意到了一些未来性的东西,即人类会不会毁于自身所创造的东西.
蒸汽时代
透过科技理性观察弗兰肯斯坦,他是一个醉心于征服死亡为人类谋福的科学家。但如果从科技伦理的角度观察弗兰肯斯坦,他身上没有科学家应该坚持的底线,是一个滥用科学技术的魔鬼。在这种近乎疯狂的理性的笼罩之下,弗兰肯斯坦最终创造出了一个怪物。玛丽·雪莱这种担忧或许会显得有点偏激,但这种对科技发展的辩证思考,却成了日后科幻的一大主题之一。
硬科幻代表作家大都是技术主义者,他们对科技发展持一种乐观态度,比如硬科幻的鼻祖凡尔纳,比如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克拉克,比如当今中国科幻界的第一人刘慈欣。但软科幻则呈现不同的局面,威尔斯笔下的时间游客通过时间机器看到未来社会的分化和堕落,无力改变这一切的他成为了一个感伤主义者。到了上世纪中后期,对科技的反思更是催生了新浪潮运动。到了中国科幻的新生代作家何夕这里,《异域》和《六道轮回》都表现了对技术进步、科学发现中所隐藏的危险的担忧。而这些感伤、反叛及忧虑,源头都可追溯到《弗兰肯斯坦》那里。
科幻乐观主义代表作
前文分析了《弗兰肯斯坦》科学性的一面,即科学设定与科学伦理。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弗兰肯斯坦》的主题故事是比较传统的复仇故事。在具体的人物构建和叙事方面,《弗兰肯斯坦》明显受到了欧洲传统文学的影响。
1.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
《弗兰肯斯坦》的副标题为“当代普罗米修斯”,明确指出了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以普罗米修斯作为原型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弗兰肯斯坦》所讲述的故事最接近于这一版本:普罗米修斯从神那里盗取创造之火,并将其与人的肉身相融合,人类自此也带有了神灵之气。
弗兰肯斯坦对应普罗米修斯,造人技术对应创造之火,怪人则对应人类。普罗米修斯受到了神的惩罚,而弗拉肯斯坦则受到了怪人的报复。但值得注意的是,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盗火造人是英雄行为,而弗兰肯斯坦的造人实验则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在此可以看出玛丽·雪莱在继承神话的同时还提出了质疑。
普罗缪休斯
如同弗兰肯斯坦造人实验中隐藏着自己的野心一样,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背后是否也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如果人真的是被创造出来的,那么造人者是出于什么目的.
2.对弥尔顿《失乐园》的继承与讽刺
“造物主啊,难道我曾要求您用泥土把我造成人吗.难道我曾恳求您把我从黑暗中救出,把我安置在乐园之中吗.”这是段出自弥尔顿《失乐园》的亚当自述,被玛丽·雪莱当作了《弗兰肯斯坦》的卷首语。在第十五章中,怪物曾讲述自己在森林里发现了三本书,最令他惊叹的就是《失乐园》。
《失乐园》的主题是堕落,而在《弗兰肯斯坦》中弗兰肯斯坦和怪物也都呈现了一个堕落的过程。起先弗兰肯斯坦是一个单纯醉心于探究生命起源的科学家,怪物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这个时候他们都是伊甸园中的亚当。可是在最后,弗兰肯斯坦变成了灾难的罪魁祸首,怪物则变成了一个行凶者,这个时候他们都变成了撒旦。
弥尔顿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虽然弗兰肯斯坦和怪物都呈现了亚当向撒旦堕落这一过程,但实际上只有怪人对应的是《失乐园》中的亚当,弗兰肯斯坦对应的是上帝。弥尔顿站在基督的立场创作出了《失乐园》,上帝造人是神圣的。而到了玛丽·雪莱这里,弗兰肯斯坦造人则成了一种罪恶。由此不难看出玛丽·雪莱对上帝造人的质疑,同时也可看出对《失乐园》的讽刺。
结语:
除了玛丽·雪莱本身所具备的天才想象力之外,《弗兰肯斯坦》的诞生还与传统文学及时代发展有极大的关联。若没有科学的进步,这个人造人的故事或许根本出现不了。若没有工业革命的影响,对科技的辩证思考也不可能会产生。若没有传统文学的滋养,这个故事也不会如此丰满。
参考文献:
威尔斯 《时间机器》
刘慈欣 《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
弥尔顿 《失乐园》
王文林 《后人类主义视阈中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
刘积源 《普罗米修斯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比较》
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
达恩·苏恩文 《科幻小说变形记》
亚当·罗伯茨 《科幻小说史》
《《弗兰肯斯坦》为什么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由会员键盘书生梦(非本站编辑)发布,侵权投诉邮箱:2532939301@qq.com,本站如收到投诉将立即配合删除该文章,并注销该会员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