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话-一位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因为一篇《多余的话》成了“多余”的人
- 话题: 多余的话
- 2023-12-12 21:51:50
- 作者:寄去书信
1935年6月18日早上,一位学者模样的囚犯,吃过早饭后,换上了新洗净的黑褂白裤,穿上黑袜黑鞋,然后泡上一杯沈茶,点上一支香烟,坐在窗前看着唐诗,过了一会后,他提笔写下了生前最后一首诗:
夕阳明灭乱山中,
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
心持半偈万缘空。
随后便被士兵押上车,赶赴刑场。下车后,这位学者模样的人神情自若,精神饱满,边走边唱着《国际歌》和《红军歌》,当他走到罗汉岭下蛇王宫侧的一处草坪上,然后盘膝而坐,笑着对行刑的士兵说:“此地正好,开枪吧!”随后枪声响起,这位牺牲的烈士时年仅36岁。
这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人,就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同志。
瞿秋白同志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常熟,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局委员,1927年8月至1928年7月,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担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席,是我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瞿秋白同志被留在了江西、福建一带坚持游击斗争。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当时化名林祺祥,职业是医生。
4月初,国民党第八师俘获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成之妻徐氏,供出瞿秋白已在长汀县被俘的情报,国民党根据徐氏提供的情况,从被俘人员中找到了瞿秋白,又让曾当过收发员的叛徒郑大鹏在暗处指认,证实“林祺祥”确系瞿秋白。
当时在福建驻防的国民党中将师长宋希濂,曾经也是一名中共党员,与陈赓大将是老乡,两人还一起考入了黄埔军校,是陈赓介绍宋希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没想到宋希濂后来叛变,投靠了蒋介石。
瞿秋白当时曾担任黄埔军校教官,与宋希濂有师生之谊,所以瞿秋白被捕后,负责审讯的宋希濂,要求下面人不准对瞿秋白动刑,还给他治疗肺结核病,每天好酒好菜招待他,希望能软化他,并亲自出面与瞿秋白彻夜长谈,企图能劝降他。
但瞿秋白同志的信仰十分坚定,宋希濂不仅未能劝降他,反而被口才极好的瞿秋白狠狠的教育了一番。宋希濂虽然心里十分恼火,但并没有表露出来,而是问他还有什么要求。
瞿秋白知道,自己的身份被确定后,就很难再活着出去了。他向宋希濂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能让他把正在写的一篇文章写完,然后帮他寄给武汉的一位朋友。宋希濂看在师生一场的份上,答应了他的要求。也正是这篇文章给他牺牲后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是非,他也曾一度被认为是“叛徒”。
他在就义前写下的这篇文章名叫《多余的话》,全文约2万多字,总标题后引《诗经·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作为题记。正文共列7个标题:何必说﹣﹣代序、"历史的误会"、脆弱的二元人物、我和马克思主义、盲动主义和立三路线、"文人"、告别。
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把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执着、苦闷、困惑、坚定,都以本来的面目留在了2万多字的自白中。这自白,后人读来所感受到的不是作者昂扬向上的斗志,而是内心的痛苦、忧郁、厌倦。因而,刑场上的瞿秋白与《多余的话》的作者瞿秋白,让人感觉到完全是两个人。
20世纪60年代初,历史学界发生了对于《李秀成自述》的争论,戚本禹的一篇"大文"断言,李秀成尽管被捕后被杀,但他写下的自述仍是叛徒的供状。以李秀成"晚节不忠,不足为训"的例子,于是,有人就想到了瞿秋白《多余的话》,认为其与李秀成一样,"晚节不忠"。
如此一来,《多余的话》便被看成是"一个叛徒的自白书"、"自首叛变的铁证",瞿秋白也被视为"叛徒"。1967年1月19日,瞿秋白母亲金衡玉的墓在常州被砸;2月7日,一群人到八宝山砸碎了瞿秋白墓上的塑像;5月1日,另一群人又来到八宝山,砸了瞿秋白的墓;6月17日,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召开了"声讨叛徒瞿秋白大会",会后把瞿秋白的大型塑像从八宝山扫地出门。
直到1979年,中央才成立专案组复查瞿秋白被捕一案。1980年10月,瞿秋白专案组写出了《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向全党转发,正式为瞿秋白同志平反昭雪。
《报告》指出,瞿秋白同志被捕后"拒绝劝降","坚持了党的立场,保持了革命的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英勇气概",《多余的话》"一没有出卖党和同志;二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三没有吹捧;四没有向敌人求饶乞求不死的任何内容","它决不是叛变投降的自白书"。至此,《多余的话》才免去了成为"叛徒铁证"的不实之词,并被收入《瞿秋白文集》。
在自知必死无疑的情况下,敢于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写下来留给后人,正是一个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表现。瞿秋白同志敢于刀刃向内,主动解剖自己身上的不足,勇于承认自己在工作中的错误,始终感到自己还不是一个合的共产党员,在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劝降,能够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后英勇就义,他的这些优秀品质,正是当代共产党员应该好好学习和继承的。
(图源网络,若侵联删)
《一位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因为一篇《多余的话》成了“多余”的人》由会员寄去书信(非本站编辑)发布,侵权投诉邮箱:2532939301@qq.com,本站如收到投诉将立即配合删除该文章,并注销该会员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