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盖满京华-《李白传》: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话题: 冠盖满京华
- 2023-11-18 02:01:12
- 作者:诗书折意
学者葛景春的《李白传》并非是一部专业向的李白传记,而是面向普通读者的一本传记小说。
在书中,葛景春深入浅出地将李白的生平与他的作品紧密联系了起来,同时还将李白身上诸多的典故(譬如醉草吓蛮书、高力士脱靴、采石捞月等)融入了他的经历当中,因此这本《李白传》很适合用来入门李白。
《李白传》采用了很多类似小说和剧本的写法,但在根本上它依旧没有脱离传记的特点,这本书也从李白的出生开始写起。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城,位于今天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学者们认为,李白一家是因为犯罪被流放到那里去的。但在李白幼年的时候,他们就搬回了四川绵州青莲乡。
李白扑朔迷离的身世还对他此后的人生有一个重大的影响,那就是他没有参加过科举。这不得不令人意外,要知道科举考试是彼时所有文人士子进入仕途的最核心途径,而且从李白后来的经历来看,他并非是不屑仕途,无意科举的人。
学者于赓哲认为,李白不能走科举这条路去当官,是因为他父亲极有可能是一名商人,《唐六典》和《旧唐书》都有明确的规定,商人子弟不得预于士。
这导致李白如果想做官的话,只能通过其他有官宦背景的人的推荐。
好在这对于李白并非是一件难事,李白伟大诗人这一身份并非是后世赋予他的,早在他生活的时代,李白就已经被奉为彼时的大诗人了。因此他有许多的机会接触到当时的达官显贵。
《李白传》中详细地记录了李白与诸多名人的交往,丹丘生、玉真公主、贺知章、高适、杜甫……
当然,李白距离官场最近的一次,无疑是与唐玄宗的直接接触。遗憾的是,李白并没能得偿所愿,恰如葛景春在《李白传》中所写的一样,“他们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报国济民的志士。而只是一个能为他们唱赞歌的宫廷诗人啊。”
李白在长安空度三年,最终以“赐金放还”的结局潦倒收尾。而这个时候,他已经年过四十,不再年轻了。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唐王朝似乎也已经盛世不再,危机渐显了。李白敏锐地察觉了盛世的危机,想要报国建功的念头更加强烈了。
然而朝廷的局面却让他心冷,天子昏聩,奸臣当道,而他甚至都没能入局。于是李白只能眼睁睁看着安史之乱爆发,继而是“百姓苦”的局面。
安史之乱给李白带来了一次出仕的机会,也将李白推向了更凄惨的结局。向李白抛出橄榄枝的是永王李璘,李白一心想要报效朝廷,却不料参与到了一场兄弟阋墙的闹剧之中。最终李白被以“从璘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这也是李白仕途的终点。
后世将李白称为“诗仙”,但事实上恰如《跨山海:14位古代诗词偶像的真实人生》一书中所说,李白人生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没有仙气的,他一生碰壁,才碰撞出了伟大的艺术。这是李白的不幸,也是我们后世千万读者的大幸。
在看《李白传》的时候,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李白处处受挫的窘境,而这似乎与他所处的盛世不相符合。或者说,李白身处的时代是大唐盛世,但从李白个人的生平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盛世背面的阴影。
这一点被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准确地写在了诗句当中: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古往今来写李白的人那么多,但似乎还是杜甫这句诗写得最好。后世给予了李白作为文人所能得到的所有荣誉,给予了李白“千秋万岁名”。然而对李白而言,有什么用呢.
寂寞身后事,终究意难平。
《《李白传》: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由会员诗书折意(非本站编辑)发布,侵权投诉邮箱:2532939301@qq.com,本站如收到投诉将立即配合删除该文章,并注销该会员账号。